黃浦江大閘蟹,產自上海西南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區,良好的水質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極適合河蟹生長。
相比市面上種類繁多的大閘蟹,黃浦江大閘蟹3兩以上母蟹和4兩以上公蟹,作為大規格成蟹,每年的出塘率皆穩定在五成以上,而2016年更是達到六成以上,為歷年之最。
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表示,2016年夏日雨水多,立秋后氣溫偏高,國內不少大閘蟹養殖區產量有所減少,然而,黃浦江大閘蟹相較往年,產量穩定,并未有所影響。
原因何在?
總的來說,當地以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1182畝大閘蟹主產養殖區為中心,帶動附近1100多畝養殖戶,區域化生態養殖大閘蟹。具體來說,包括水質、餌料和品種等原因。
上海市河蟹協會副會長,合作社技術負責人王友成介紹,黃浦江水入塘前,都將經過二次生物凈化處理,水中原有的氮、磷含量可降低2-3倍;水草精細化種植,像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多層鋪設,對水質改善大有幫助;根據高、中、低等水層區域不同,以水車式增氧機、循環水增氧設備為主的立體式增氧方式,不但使水環境形成了良性微循環,還模擬形成了自然界的潮汐現象,使生態養殖環境得以更大程度的還原。
近兩年,合作社實踐了由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立僑研究的餌料新配方,以植物蛋白取代動物蛋白,讓大閘蟹改吃上了安全“粗糧”,也還原了更自然的“口感”.
在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的聯合選育和支持下,合作社選用的江海21蟹種,已獲“國家水產新品種”,2016年已選育至第七代。該品種種質純正,恢復了20年前長江系大閘蟹具有的腿長,額齒尖等長江原種特征,相比普通品種生長速度快18%.對于這一品種,根據公母密度相配,每畝僅養殖500只左右,水中每只蟹的活動空間可達一平方米多。充足而優良的生長空間,讓大閘蟹變得膘滿體肥。
據郎月林介紹,2016年國內普遍大規格成蟹的產量有所減少,價格相比去年上漲了20%至30%,市場高位價格每公斤已接近350元,但黃浦江大閘蟹售價并未有明顯浮動。初步預計,2016年主產養殖區總產量約在7.5萬公斤,畝均產量75公斤,年銷售額預計可達到1500萬元。其中,“爬出”國門的大閘蟹銷量約為4萬公斤,相比去年銷售額增加3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