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十一屆省政協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在榕召開,圍繞“提升福建省水產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主題開展專題協商。省長于偉國出席并講話,省政協主席張昌平主持會議。
本次協商是十一屆省政協開展的第一次具有民主監督性質的專題協商。會前,省政協調研組深入省內9個設區市開展民主監督性質的調研活動,考察了73個養殖基地、生產企業、交易場所、行業協會、檢測機構等,召開了38場座談會,并赴外省學習考察。會上,省政協副主席陳榮凱代表調研組全面介紹我省水產品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劉波、陳昌生、陳美瓊、劉珂、葉少珍、侯建明、張蘭、薛雄志、肖裕長、徐平東、翁海輝、方秀、洪立穎、姚亞甘、詹華等15位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委員),以及養殖經營者、專家學者、檢測機構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圍繞強化食品監管與服務、減少水域污染、加強水質監測、規范藥物使用、建立追溯體系、提升養殖水平、加強養殖監管等方面擺數據、講問題、提建議。省海洋與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衛計委、農業廳、公安廳等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后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作了現場回應,并提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具體措施。
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后,于偉國說,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這場專題協商會開得很有成效,調研準備充分,協商氛圍濃厚,問題分析深入,建議務實可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民主協商中的又一次具體體現。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政協協商形成的建議案及本次會議提出的有關意見建議,要逐項研究、逐一反饋,切實將協商成果轉化為推進水產品食品安全工作的實際成效。
于偉國強調,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落實地方主抓、部門主管、企業主體、主官主責、人人主人“五主”責任體系,全面提升水產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確保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一要堅持源頭嚴防,加大養殖環節治理力度。強化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的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嚴格遵守休藥期規定。建立覆蓋育苗、養殖、加工等全過程、全鏈條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至2020年漁業地方標準達到110個、創建各類標準化養殖區80萬畝。
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體系,至2020年全省水產良種覆蓋率80%以上。加快生態養殖基地建設,至2020年建設標準化養殖池塘27萬畝、工廠化養殖基地2000萬平方米。二要堅持過程嚴管,落實流通環節監管責任。加強對水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的治理,落實水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管理責任和銷售者主體責任,保證采購的水產品來源可追溯。加強對市場流通環節違禁藥物檢出率高的水產品的重點檢查,強化水產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的常態化機制。三要堅持風險嚴控,落實“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建立從海河到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追溯體系,實現食品質量安全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時產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責任可追究。四要堅持違法嚴懲,保持打假治劣高壓態勢。深入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系統性、區域性的安全隱患排查,集中力量開展執法檢查和整治行動,嚴厲打擊水產品生產經營違規使用獸(漁)藥和非法添加等行為。
張昌平指出,這次協商是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意見》的重要舉措,是政協民主監督的實踐。食品安全關乎民生與發展,既需要協商議政推動,又需要民主監督促進。這次民主監督性質的專題協商,問題導向更加鮮明,進行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設路線的現場監督,將民主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寓監督于協商之中,省直部門回應不回避矛盾問題,很好地體現了民主監督的特色,為省政協開展民主監督作了示范、開了好頭。他強調,要認真梳理與會同志的意見、建議,形成政協常委會的報告建議報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要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廣泛宣傳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讓人民群眾看到黨委政府提升水產品安全保障的決心和務實舉措,要繼續圍繞協商過程提到的難點重點問題,多作調查研究,多獻有用之策,要進一步發揮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作用,對這次在協商監督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持續跟進,推動落實。他要求認真總結專題協商的經驗做法,系統梳理履職成效,善始善終把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好,以良好精神狀態和扎實工作成效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省政協副主席張燮飛、劉可清、張帆、陳榮凱、李紅、楊根生、陳紹軍、陳義興出席會議。




